理想的安全带作用过程是:首先,及时收紧,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刻毫不犹豫地把人“按”在座椅上。然后,适度放松,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或人已能受到气囊的保护时,即适当放松安全带。避免因拉力过大而使人肋骨受伤。最先进的安全带都带有预收紧装置和拉力限制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者的功能原理。
1、安全带预收紧装置当事故发生时,人向前,座椅往后,此时如果安全带过松.则后果很可能是:乘员从安全带下面滑出去:或者,人已碰到了气囊,而此时安全带由于张紧余量过大而未能及时绷紧,即未能像希望的那样先期吃掉一部分冲力,而是将全部负担都交给了气囊。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乘员严重受伤。但问题是,正确安装的安全带。其松动余地来自何方?一是由于乘员的衣服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另外在安全带装置中也多少隐藏了部分松动余地,这种余地无法消除,但真遇到事故时,还就应该尽量消除。怎么办?为此出现了这种安全带预收紧装置它负责提供瞬间绷紧的安全带。其作用过程是:首先由一个探头负责收集撞车信息,然后释放出电脉冲,该脉冲传递到气体发生器上,引爆气体。爆炸产生的气体在管道内迅速膨胀,压向所谓的球链,使球在管内往前窜,带动棘爪盘转。棘爪盘跟铀连为一体,安全带就绕在轴上。简单地讲,就是气体压力使球动,球带动棘爪盘转,棘爪盘带动轴转--瞬间实现了安全带的预收紧功能。从感知事故到完成安全带预收紧的全过程仅持续千分之几秒。管道末端是一截空腔,用于容留滚过来的球。
2、安全带拉力限制器事故发生后,安全带在预收紧装置的作用下,已经绷紧了。但我们希望在受力峰值过去后,安全带的张紧力度马上降低,以减小乘员受力,这份特殊任务就由安全带拉力限制器来完成:在安全带装置上,有一个如前所述的预收紧装置,底下卷绕着安全带。轴芯里边是一根钢质扭转棒。当负荷达到预定情况时,扭转棒即开始扭曲,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安全带,实现了安全带的拉力限制功能。
在安全带预收紧装置和安全带拉力限制器的共同作用下,安全带的保护能力几乎达到了理想状态。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先进的安全带确实能给乘员提供可以信赖的安全保护。
安全带自问世以来,不知挽救了多少生命。随着安全气囊的出现,驾乘者的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可就是有不少人不重视安全带与安全气囊的重要性,“明知故犯”,总是抱有侥幸心理。
安全气囊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现代轿车上的标准安全配置,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驾乘者,然而当驾驶并乘坐汽车尤其是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时,安全带必须要系好!
因为安全气囊的开发设计就是基于安全带有限的保护作用之上的,安全带与安全气囊组成辅助乘员保护系统(SRS—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它俩互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对驾乘者的辅助保护作用。
当汽车前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时,由于惯性,驾乘者的身体向前快速移动,这时安全带便会尽力“拉住”驾乘者的身体,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同时安全气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充气并完全打开;接着驾乘者的身体上部便沉向安全气囊,气体也开始从气囊的排气口匀速逸出,并吸收了大部分冲击能量;随后,驾乘者身体向后并回到座椅上。以上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发生在一瞬间的,驾乘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地依靠辅助乘员保护系统是惟一的选择。
如果碰撞之前没有系好安全带,那么安全气囊将反而会伤害驾乘者。由于没有了安全带的束缚,不仅一部分冲击能量无法从驾乘者身上“卸”下来,而且正在“一如既往”快速充气的安全气囊将与快速移动的驾乘者正面相撞,气囊快速膨胀所发出的巨大冲击力,将重重地撞向驾乘者的头部及胸部。可想而知,在这次“撞击”中,驾乘者的头部及胸部将严重受伤,-安全气囊反而成了伤害驾乘者的“罪魁祸首”。
这就是为什么要时刻系好安全带的原因!最后问一句,您系好安全带了吗?
预紧式安全带的特点是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预紧式安全带中起主要作用的卷收器与普通安全带不同,除了普通卷收器的收放织带功能外,还具有当车速发生急剧变化时,能够在0.1s左右加强对乘员的约束力,因此它还有控制装置和预拉紧装置。
控制装置分有两种:一种是电子式控制装置,另一种是机械式控制装置。预拉紧装置则有多种形式,常见的预拉紧装置是一种爆燃式的,由气体引发剂、气体发生剂、导管、活塞、绳索和驱动轮组成。当汽车受到碰撞时预拉紧装置受到激发后,密封导管内底部的气体引发剂立即自燃,引爆同一密封导管内的气体发生剂,气体发生剂立即产生大量气体膨胀,迫使活塞向上移动拉动绳索,绳索带动驱动轮旋转号驱动轮使卷收器卷筒转动,织带被卷在卷筒上,使织带被回拉。最后,卷收器会紧急锁止织带,固定乘员身体,防止身体前倾避免与方向盘、仪表板和玻璃窗相碰撞。
安全带可以救命,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普通民众都用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减轻全世界千千万万交通事故的后果方面,它的贡献是其它任何单一的安全方案都无法比拟的行车中,坐在车内的人体的移动速度与车速相同。突然停车时,人体仍会以原有速度移动。这就要求有一条坚固、柔软、拴系舒适的护带牢牢地将介乎3000至5000公斤之间的冲力挡住。如今,这种安全带已经成为我们轿车标准配置的一部分先着手于安全带工作的也不是汽车业而是航空业。两名美国前飞行员休·德·黑文和罗杰·W·格里斯沃尔德设计了一种Y形的三点式安全带,并将斜挂带的扣接点置于座后-几乎就在乘员的身后。这种安全带与一个放在腹部上的扣环相连,叫做组合式肩-腰安全带,并于1951年申请了专利。
安全带是用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安全的装置,这一点相信每个人都很清楚。但还是有不少司机在驾驶过程中不系安全带,对其态度是“用时则信手拈来,不用时则顺手一丢。”甚至有个别私家车主把安全带当成了摆设,只有遇到只有在遇到警察时才勉为其难、装模作样地系一下,安全带是生命的保护神,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却在安全带使用上走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可用可不用
安全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摆设”。其实,这完全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发生碰撞或紧急制动时,巨大的惯性会使车内乘员与方向盘、挡风玻璃等发生二次碰撞,从而造成对乘员的严重伤害。而安全带能将人束缚在座位上,它的缓冲作用会吸收大量动能,大大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然而由于观念的滞后,很多人都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在市内行车,时速不会太高,所以没什么机会能用得着安全带。其实,当车仅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发生碰撞,身体前冲的力量就会相当于从4层楼上扔下一袋50公斤重的水泥,其冲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安全带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来。
还有一些人认为,车内装备有安全气囊,所以就没必要系安全带了。其实,单纯依靠安全气囊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气囊的爆发力非常大,如果丝毫没有安全带的牵引缓冲而直接撞到正在爆发的气囊上,对身体也会有严重的损伤。所以,安全气囊是要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才能起到其“安全”的作用的。
据统计,由于系了安全带而在交通事故中幸免于难的乘员约占30%。也就是说,小小的安全带救了近三分之一驾车人的命。所以,您千万不要嫌麻烦,举手之劳,也许就能保住一条命。套用一句大家都知道的宣传语:为了您的安全,请系好安全带。
误区之二:不用时乱扔乱丢
在汽车的日常保养工作中,安全带也常常被忽视,其实,同其它部件一样,安全带也要使用与保养兼顾,经常性检查安全带的性能,一旦发现有损坏应及时更换,座椅旁边地板上所有固定座椅安全带的螺栓都应按规定的拧紧,螺体周围应涂上密封胶。佩戴时,腰部安全带系位应尽可能低些,以系在髋部为佳,不要系在腰部,肩部安全带不宜在胳膊下面,应斜挂胸前,不要将安全带扭曲起来,不要把包裹抱在腿上或穿过厚的衣服,以免造成安全带佩戴错位,影响正常的功能。不要让安全带压在坚硬或易碎的物体上,如衣服里的眼镜、钢笔和钥匙等,也不要让安全带在锋利的刃口上摩擦,以免破坏安全带,不要让座椅靠背过于倾斜,否则安全带将不能正常地伸缩。座椅上无人时,要将安全带送回卷收器中。如果安全带在使用中曾承受过一次强拉直负荷,即使未损坏,也应更换总成,不要继续使用,安全带必须与座椅配套安装,不要随意拆卸,车与车之间也不要对换。安全带太脏时,可用软性肥皂水作清洗液,用布或海棉擦洗。不要使用染料或漂亮白剂,否则会腐蚀安全带,且不要用硬刷刷洗,以免降低安全带的抗拉强度。
误区之三:怎么用都行
不少司机由于不注意正确使用安全带,导致被安全带损伤。被安全带损伤的主要原因,源于当汽车突然刹车或变速时,由于安全带的束缚,使驾乘人员的体位相对固定,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驾乘人员的头颈部则处于过伸状态,由此可对颈椎产生一种剪切冲击力,另外,驾驶员因体位长期固定,而会引起颈肩及腰部的肌肉、韧带慢性疲劳性损伤,其损伤早期,可表现为颈椎不稳的症状,如颈、肩、手臂和背部的麻木、酸胀、疼痛等。此种损伤亦可见于胸腰段,表现为腰酸背痛,因椎动脉及颈段脊神经根所受到的牵拉刺激,严重者可出现头晕、头痛、子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甚至于可有椎体的楔形压缩性骨折。为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首先应避免在非高速公路段高速行车,起步及停车时应平缓变速,以减轻刹车及变速时对脊椎产生的剪切冲击力,另外,还应在工作之余坚持进行颈肩及腰背部的功能锻炼,如做颈椎操,广播操等,以减轻肌肉、韧带的慢性疲劳性损伤,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当及时去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http://www.zyue.com/j/hangzhouyuhang/jxjj.html
扩展阅读:http://www.zyue.com/j/hangzhouyuhang/jxjj.html